咨询热线:400-852-8070
2021-05-30 10:29:15
作者:
浏览次数:5241
在道路交通标线施工后,非常容易产生气泡、微孔、起泡,不仅影响道路标线外观,而且减少了道路标线层与路面实际结合的面积,严重影响道路标线的附着性和使用寿命。
分析道路划线后产生起泡的原因主要有:路面间隙的空气受热、地面潮湿、底油未干燥、改性沥青遇热、碱性重的水泥路面、水泥路面疏松等等原因都可能导致道路划线后产生气泡。
那么,在道路交通标线施工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免起泡产生呢?
一、要选用流动性较好的道路标线涂料。
二、要保证道路划线施工路面干燥。
三、如果遇到雨天施划道路标线,一定要确保雨经过充分日照干过后再进行施工。
四、选择干燥快的道路标线下涂剂
五、严格控制道路划线施工温度,尤其是要注意环境温度的配合。
雨夜反光标线中玻璃微珠该如何选择?
通常汽车远光灯光线照射角度在70—80度间,也就是进入反光微珠的入射光线与标线的夹角在10-20度左右。这次我们取17度水平夹角对不同折射率参数的雨夜反光标线玻璃反光微珠建立数理模型分析讨论。 影响因素一: 能形成回向反射的有效入射光线;点j/k均为动点,当玻璃珠折射率系数增大时,k点沿逆时针方向运动,这时会变长,回向反射的有效入射光线增加,逆反射系数也会相应增加。 因素一结论:玻璃珠逆反射系数随着折射率的增加而增加。 不同折射率反光玻璃微珠回向反射示意图 影响因素二: a点为定点: 1.5折射率玻璃珠的有效回向反射屏弧长; 1.7折射率玻璃珠的有效回向反射屏弧长; 1.9折射率玻璃珠的有效回向反射屏弧长; 2.2折射率玻璃珠的有效回向反射屏弧长; 反射屏上光线反射点b、c、d、e为动点, 1.5折射率玻璃珠回向反射光线通过f点,1.7折射率玻璃珠回向反射光线通过g点,1.9折射率玻璃珠回向反射光线通过h点,2.2折射率玻璃珠回向反射光线通过i点。 随着玻璃珠折射率的变化 ,图示中光线入射点j、m为动点。 为便于比较,本图示1.5折射率回向反射光线通过点f时,有效回向反射屏弧长已经达到最大值,有效回向光线弧长也达到最大值,相应逆反系数也达到最理想状态。 同一条入射光线(假设点j为定点),当1.5折射率玻璃珠达到最理想逆反状态时,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玻璃珠折射率1.7<1.9<2.2时,回向光线弧长关系<<。这时点g、h、i分别可以沿顺时针向点f动,同时点c、d、e作逆时针运动。当点g、h、i与点f重叠时,可运动距离点g<h<i,对应运动距离点c<d<e。当、、变大时,入射光线点j也会沿着顺时针运动,这时会变长,回向反射的有效入射光线增加,逆反射系数也会相应增加。 因素二结论:玻璃珠逆反射系数随着折射率的增加而增加。 影响因素三: 通过CAD精确制图所作的数理分析模型,我们发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随着玻璃珠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1.9折射率的玻璃珠平行度最好,其综合光性能达到最佳。当折射率>1.9后,随着折射率的增加,有效的平行反射光线会逐渐下降。 因素三结论:折射率在1.9以下时玻璃珠逆反射系数随着折射率的增加而增加,当折射率在1.9以上时玻璃珠逆反射系数随着折射率的增加而减小。
道路划线施工后出现裂缝如何处理?
现代社会,道路交通标线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重要的交通指引。日常施工中,道路划线施工后容易出现裂缝问题,那么出现裂缝问题如何处理?日常施工中如何避免裂缝问题出现?下面,美恩标线小编详细给大家解析一下:想要了解道路划线施工后,出现裂缝问题如何处理,首先要知道道路划线施工后为什么会出现裂缝问题,日常施工中,出现裂缝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道路划线施工之温度问题:一般,道路划线之热熔标线加热时,需要将热熔标线涂料加热到180-220度,如果加热温度过高,容易造成热熔标线涂料组分中的成膜剂、辅助剂等变质,施工后,成品标线容易形成裂纹或者裂缝。解决方法:料温到了不要马上放料,要保温搅拌3-5分钟,让料里的树脂、聚乙烯蜡等添加剂充分熔化,与粉体搅拌均匀。二、道路划线之地面湿度问题 当地面潮湿大或者地面温度较低时,热熔标线涂料高温与地面相碰撞,容易遇冷收缩,形成内收缩的应力,导致热熔标线涂料施工后,成品标线出现裂纹或者裂缝问题。解决方法:施工前,查看施工当天温度,如果温度小于5度,地面湿度大于85%,不建议进行热熔标线施工。
道路交通标线的作用是什么?
道路交通标线的作用是在道路交通中提供定位、引导或警示的功能,可以帮助行人识别和遵循道路交通导向,提供道路交通信息,确保司机和行人的顺利出行。道路交通标线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道路交通标线具有交通引导作用:在道路上,道路交通标线可以用于指示车辆行驶方向、车道分隔等信息,帮助司机规范驾驶和行人安全出行。二、道路交通标线具有空间划定作用:道路交通标线可以用于划定不同的功能区域,如停车位、行人通道、消防通道等,确保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和出行人员的有序管理。